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大小单双最安全的打法 > 新闻动态 > 乡村振兴协理员、农业职业经理人成毕业生“香饽饽”
乡村振兴协理员、农业职业经理人成毕业生“香饽饽”
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5:32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  

在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基层天地。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“下基层”,如今的基层就业岗位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吸引力,为毕业生们提供了施展才华、实现价值的新舞台。教育部近期启动的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“百日冲刺”行动,更是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重要一环,一系列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正释放出大量新机遇。

政策引领,基层舞台更广阔

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高校持续做好“特岗计划”、“三支一扶”、“西部计划”、“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”等国家基层服务项目的组织动员工作。这些项目多年来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、医疗、农业和乡村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,已成为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、积累基层经验的重要通道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教育部鼓励各地加大地方基层项目的招录规模,“乡村振兴协理员”、“社区助理”等新兴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元、更贴近地方需求的选择。

地方发力,项目落地生根

各地积极响应号召,纷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项目。例如,河南省面向2025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5000名,同时推出“万名大学生入企服务专项计划”,为毕业生融入地方发展铺设道路。内蒙古自治区推出了“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服务计划”,计划招募5000名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人员。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实施“基层服务专项计划”,每年招募2000名高校毕业生。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可观,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吸纳青年人才、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视。

选择基层就业,并非只有奉献,更有实实在在的“红利”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项目、种类和行业范围都在不断增加,同时还能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具体解释道:“中央财政对‘西部计划’、‘三支一扶’、‘特岗计划’的教师都有专门的预算支持。更重要的是,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上,比如研究生考试,有基层经历的考生享有相关优惠;在考公务员、事业单位时,岗位设置也对有基层服务经历的学生明确了优惠规定。”这些政策为毕业生解决了后顾之忧,打通了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。

新兴职业: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

在众多基层岗位中,“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”这一角色尤为亮眼,成为支农就业的新选择。河北省保定市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,率先开发并推广了这一岗位。这个岗位究竟是做什么的?前景又如何?让我们看看聂佳佳的故事。

去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聂佳佳,选择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,扎根保定安国市东崔章村。短短一年时间,她的专业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展现:帮助村里建起了土地数据库,依据作物品种和地力精准设定流转价格,创新性地形成了“粮药轮作、一田一价”的模式。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,村民每亩地的收益比之前提高了75%。东崔章村党支部书记焦书民坦言,起初对这些大学生并不看好,认为书本知识难以落地,但他们的到来,通过整合土地、建立数据库,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。

聂佳佳的工作远不止于此。在保定,像她这样的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,正成为连接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、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。他们的核心职责包括: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;制定科学的生产、服务经营方案和作业计划;组织农产品的加工、运输和营销,努力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聂佳佳自豪地说:“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田间的生产力,让村民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提升,提高了他们的收益,我感到特别有价值。下一步,我还想在规模化经营、智慧农业、乡村旅游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农业职业经理人岗位的设立,为农科专业毕业生开辟了全新的、极具潜力的就业赛道。目前,仅保定市一地,就吸引了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近600名毕业生投身农村一线。保定市2025年“农业职业经理人”招募工作已经启动,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,当地还提供政策、资金、用地、创业基金等多方面的支持,吸引了大量毕业生踊跃报名。河北农业大学校长赵建军表示,学校正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基层就业项目,依托农业创新驿站、博士农场、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平台,积极拓展就业新场景,目标就是培育一批“懂农业、爱农田”的大学生新农人。

赴基层任教:点亮县域教育的未来

支持县域基础教育发展,是基层就业的另一片重要阵地。多年来,“特岗计划”、“三支一扶”(支教)、“西部计划”等国家项目,持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学校任教,有效缓解了当地师资短缺的问题。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项目,“优师计划”正成为吸引优秀毕业生投身中西部县域教育的新力量。

刘显涛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。四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,他选择了教育部等九部委于2021年推出的“优师计划”—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。如今,他已完成学业,签约回到家乡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县茶城高级中学,即将开启他的教师生涯。作为首届“优师计划”本科毕业生之一,刘显涛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:“这些县域的孩子,他们才是这个县域最广阔的组成部分。我想让他们对未来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,这或许能为县域带来真正的改变。”

为了引导和鼓励更多像刘显涛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,北京师范大学自2020年起实施了“启航计划”。这项就业支持计划,为赴基层任教的毕业生提供包括“强师基金”、入职后培训和持续能力提升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。去年毕业的颉一群,目前在甘肃通渭县的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。北师大在当地整合专家及优质校友资源建立的“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”,成为她快速适应和成长的“加油站”。颉一群深有感触:“在这个工作室的帮助下,我们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这种成长从我们个人开始,逐渐覆盖到全校教师,进而惠及全县教师,持续赋能我们的专业发展。”

“启航计划”实施五年来,已支持近2000名北师大毕业生赴基层任教。今年,该校又有近400名学生签约中西部脱贫县的相关学校。北京师范大学“强师工程”办公室主任隋璐璐介绍,学校推出了建立培训体系、开放教研平台、聘请校友导师、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十大举措,为赴基层任教毕业生的“续航”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。

结语: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

从广袤乡村的田间地头,到县域学校的三尺讲台,基层正成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、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。乡村振兴协理员、社区助理、农业职业经理人、基层教师……这些新兴或强化的基层岗位,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,更搭建了连接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的桥梁。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下,选择基层就业,不再是“退而求其次”,而是拥抱机遇、实现价值的“新蓝海”。他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,用青春热情点亮县域未来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。基层,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,正期待着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,共同绘就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的壮美画卷。

来源参考:中国乡村振兴